2024-07-08 08:48:05 |
来源: 唐山劳动日报

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——简述从《救国报》到《唐山劳动日报》的烽火岁月(2)-威尼斯5994

□ 王烁辉

卢各寨村内山洞,《救国报》曾于这一带游击办报。

1.《救国报》的创刊

冀东大暴动后,八路军第四纵队和冀东抗联队伍西撤。而日本侵略者在全国抗战形势转入相持阶段后,回师华北,对抗日根据地进行以军事“扫荡”为主要内容的“治安肃正”。日军第二十七师团从武汉前线返回,其主力第一联队和第二联队一部进驻冀东东部地区,并立即对冀东游击区进行连续的围攻“扫荡”。

当时冀东仅有一些基础较好的村庄有我党的组织在工作,其他广大地区尚未开辟,敌人十分猖狂,沟壕堡垒星罗棋布,汉奸特务横行霸道,再加日伪频繁的“扫荡”,对敌斗争环境格外残酷。在这种情况下,救国报社不可能公开,必须隐蔽活动。

卢各寨的尹福卿以较进步的方式经营果园和其他副业,当时,因环境残酷,他本人和其他三子都不在原籍,只有长子尹铭枢在家主事。尹铭枢在当地也有一些名望,日寇认为这样的人是比较可靠的。但实际上,尹铭枢一直秘密为我党工作。为此,报社办公地址就选在他家。

崔林在冀东抗日大暴动时期,就在抗日联军新第五支队负责政治工作,他不仅有着丰富的地下工作经验,又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写作能力。《救国报》创办初期,崔林不仅要负责出刊、协调等各项工作,而且所有稿件的统筹处理、编辑修改,还有社论、短评、时事述评的撰写,也都由他一人完成。当时崔林不到30岁,是风华正茂的年纪,他对党忠诚,工作有魄力,平易近人又善于团结同志。他识人用人能力极强,吸收发展的《救国报》早期办报成员不论是人品还是业务能力都值得称道:其中,尹铭钰是本村人,也是尹铭枢的同族,他工作积极,对人热情,也是以小学音乐、美术教员身份出现的一位英俊青年;冯国玺本是尹家果园的正式养蜂工人,他体格健壮,和蔼可亲,兼有农民和工人纯朴厚道的气质;严德成家住卢各寨后街,为人直爽又机敏,还非常善于交流,工作上更是泼辣能干;刘海山是崔林的警卫员兼交通员,他的工作多为秘密联系与行动,不经常在卢各寨活动。

日伪当时以密集的据点和碉堡将长城沿线地区形成一条封锁线,又发展特务组织,以保甲连座,建立户口、门牌、“良民证”等制度,对每一个小游击区单独构成封锁圈。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,从根据地来协助《救国报》工作的丰原,辗转许久才到了鲁家峪。

1940年初冬一个阴霾寒冷的日子,崔林和海山将丰原接到了卢各寨南山,对外说她是尹铭枢的妻妹,从唐山来住亲戚,探望姐姐。丰原的到来缓解了救国报新闻采编人员不足的情况。

从此崔林一边手把手指导丰原如何在敌后开展隐蔽工作,一边指导丰原编写文章。在这种环境下,丰原快速成熟起来。他们将新闻编写排版后,再交由尹铭钰秘密地在家中刻写。

严德成家后院有两个分别存放白薯和萝卜的地窖。他们将此二洞深部挖通,作为印报发行工作室。因洞口细窄,不能放入桌子,就在洞的中间和周围留了许多土台作为桌子和存放材料之用。每当夜深人静,尹铭钰刻完蜡纸,除冯国玺外,大家聚在严德成家中,一面紧张地进行裁纸、印刷、数片、写封签等工作,一面布置下期的任务,一起筹划着纸张、油墨等物资供应。就这样,一次次从入夜工作到破晓。报纸印出后,为了不暴露目标,都是由严德成背到离卢各寨数十里以外的村庄,通过交通站以沿村转递的方式和意想不到的速度,送到各部队、机关和读者手里。当时报纸只能按照组织系统分发,每个基层组织只能得到一份。这份报纸就是干部、群众、战士们最宝贵的新闻读物,最重要的时事学习教材。

在报纸最初出版的一段时间里,敌人对卢各寨一带还不大注意。有时来“清乡”,也只是搜索一阵就走了,所以报社的同志们能够以公开的职业和身份为掩护,秘密地编辑出版报纸。

这一时期,冀东地区游击区、根据地的开辟工作也在顺利发展,不断扩大。逐渐,在丰玉遵、迁遵兴、丰玉宁等县的很多村庄,我们的部队和地方工作人员已公开和半公开地活动了。但同时,也引起了敌人的关注,因而对山区、对卢各寨一带的骚扰便也越来越频繁。

《救国报》的出版活动,虽说是极端隐蔽保密,但在本村、邻村和一些有关系的地方,总免不了有些暴露,这就引起了敌人对这一带的进一步注意。1941年初夏的一天,日伪军突然对卢各寨村和小学校进行了一次严密搜查,搜出一些较可疑的物资并带走了尹铭枢。幸而因他是当地较有头面的士绅,破绽又不大,经过多方面疏通,敌人终于把他放回来了。

此时,报社在卢各寨的地址已暴露,同志们也就不可能再在敌人面前伪装周旋了,索性公开身份,四处辗转游击办报。这期间,他们经过几度转移,在敌寇的频频“扫荡”下,仍出版了两期报纸。

《救国报》初建一年多的时间中,由于环境残酷,与上级党组织联系较少,国内外及地方新闻来源困难,物资供应极端匮乏,又是伪装秘密工作,要完成党交给的任务是十分艰巨困难的。 在这一时期,《救国报》共出版了几十期。这张八开两页不定期的油印小报纸,却使党的声音传遍了冀东广大的平原和山区,传遍长城内外、滦河西东、甚至敌伪据点。每个村庄的人一见到《救国报》都争相传阅,它坚定了群众抗日救国的信心,鼓舞了广大军民的斗争意志。在建立党的组织、开辟地区工作和团结广大人民抗日救国等方面,起到了一定的作用。同时,在办报方面,也摸索出了一些宝贵经验,使报社初具雏形。

为保持隐蔽,《救国报》初创时期,几位工作人员多是分头行动。1941年春天,崔林找机会约大家到南山果园,以看标本不期而遇为名聚会。当时果园里只有工人在远处忙于整枝工作,没有外人,救国报社的5个人(海山未到)先后来到南山,大家海阔天空地畅谈着身世、参加革命的经过和目前的感受,充满对未来对胜利的向往和憧憬。崔林给大家讲述地方工作的开辟和发展、军队的胜利、群众抗日的情绪高涨等。

南山果园的聚会,是报社同志在卢各寨仅有的一次欢聚。

几十年后,丰原再次回忆起在卢各寨办报的情景,在那艰苦卓绝的环境中,同志们对党对革命无限坚贞,对胜利对未来翘盼向往,大家信心坚定、亲密团结,忘掉个人的一切,克服各种困难,积极努力工作、奋勇战斗……她依然心潮澎湃,不禁为后来牺牲的战友们泪湿衣襟。

(待续)

相关新闻:

回首来时路 整装再出发——简述从《救国报》到《唐山劳动日报》的烽火岁月(1)

编辑: 江蕾
热点
  • 一周
  • 一月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