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为华北理工大学一隅。孙浩然 摄
环渤海新闻网消息(郭振业)“那个字念‘lào’!”当我还在纠结乐亭的“乐”到底读lè还是yuè的时候,我的唐山舍友一声“lào”,点醒梦中人,给我科普了这个估计在唐山人尽皆知的常识。从那时起,我才明白,虽然我已经身在唐山,但这座城市,需要我了解的还有很多。
唐山初印象
“探戈zòu(就)是蹚啊蹚着走”,这是我的唐山话“启蒙老师”、著名评剧和小品表演艺术家赵丽蓉教给我的第一句唐山话。从小看各种节目里主持人模仿各地方言,就感觉十分有趣,觉得最有意思的就是自带风趣属性的唐山话,也跟着电视上有样学样。
读研在唐山,唐山大地震也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。由于防疫要求,我们尽量少出入校门,如果能够正常出入校的话,我一定会去唐山抗震纪念馆参观,瞻仰唐山抗震纪念碑。我想,经历过生死的人,看待生活的态度也会不同。而在我心中,支撑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的精神内核,也就是这种钢铁般意志下,对未来的积极乐观。
唐山小温暖
“同学,天儿冷咧,多穿点儿!”“好嘞,谢谢阿姨!”随着一句图书馆值班老师带着唐山味儿的关怀,让本来瑟瑟的秋风,也显得不那么冰冷。回到宿舍,总能收到舍友放在桌子上的小惊喜,有时是一包零食,有时是一袋牛奶,让我最难忘的就是唐山舍友开学第一天带来的迁西板栗,好像全国的糖炒栗子店都称自己是“迁西板栗”,但是只有在唐山才能吃到最正宗的。也许平常我们不会那么频繁表达情感,但这种小温暖,总在这种把你放在心上的小细节里慢慢酝酿。
唐山大包容
河北与东北、京津交界,各种文化交融共生。在我的宿舍里,就有两个山东人、一个唐山人和一个沧州人。同为北方人的我们有着豪爽明快的共性,也带着各个地方的特点。在宿舍这个小家庭里,彼此之间的包容才能孕育自由。进入研究生阶段,真正涉足到学术研究领域,我的导师也要求我们,研究视野不要因专业视角受限,在跨学科研究不断发展,学科交叉成为新常态的今天,包容各家,博采众长,我想这也是新时代下对研究生新的要求。
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。如果你也有过异地求学经历,回头想想,一座城市,正如一本厚厚的书,需要我们用心研读,用脚步丈量。新的学术生涯,新的时代,未来三年,期待能和新的唐山一起进步。